随笔

工业设计师和工程师的融合 (一)

字号+ 作者/录入:3d3d 来源:www.3d3d.cn 2006-02-08 [在线反馈] 我要评论

作为方法论的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师具体的工作内容是有区别的,虽然设计师的主要工作侧面是解决产品的外部关系,需要具有一定的管理者、推销员、艺术家等素质,但是他毕竟要作为一种职业,解决整个设计过程中某一

    作为方法论的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师具体的工作内容是有区别的,虽然设计师的主要工作侧面是解决产品的外部关系,需要具有一定的管理者、推销员、艺术家等素质,但是他毕竟要作为一种职业,解决整个设计过程中某一个设计环节的问题。他既不能代替厂长、经理,也不可能代替推销员、情报员、统计员和经济核算员,他只能利用相关部门所提供的资料运用工业设计的方法去调整自己的构思,使其设计更加可行可信。所以设计师在整个设计活动当中只能起到一个环节的作用,他必须要与其他环节、部门、人员协调、合作,才能取得现实的物化结果。 

    当设计师的基本立意确定之后,在与技术衔接的问题上,就涉及到了与工程师的合作问题。目前很多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与工程师之间好像隔着一堵墙,两者沟通起来比较困难,往往使其设计层次较低,可行性差,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探讨两者融合的条件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来说,工业设计的工作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产品的造型设计,二是开发设计,三是系统设计。下面从这三个方面去探讨设计师与工程师融合的必要条件 

    设计师主要的工作侧面是解决产品的外部关系以及实现物化过程中技术方面的定性考虑,工程师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处理物化过程中技术问题的量的规定和具体的方式方法。在产品造型设计中,从技术实现的角度看,离不开材料、结构、不同形态的过渡、成型方法、工艺条件、设备状况等,这些因素是造型设计活动中必须认真考虑的实在问题,有一个因素顾及不周,都会失去其设计的现实意义-不具有可行性。当然技术问题应是由工程师来解决的,问题是形态离不开结构,任何形态都是由相应的结构、材料而构成的,设计师进行形态考虑时,就必然要赋予一定结构的设想,其结构自然又要涉及到加工工艺问题,工艺的难易又直接影响着成本的高低、效果的好坏等,这一系列的环节构成了=个有机的整体。设计师的知识结构(知识面广度、深度)会直接作用着这些环节联系的有机程度。因此,设计师对相关的技术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深度,不能简单地认为只须懂得原理就够了,也不能把技术片面地理解为是工程师的事,因为技术是实现设计目的的前提,两者是互为条件的。技术的含义是广泛的。有与形态直接关系的结构、力学、材料、涂装等方面的技术,也有与造型不直接发生关系的技术(如汽车动力装置),这种直接与不直接的关系,是设计师掌握不同技术知识深与浅的尺度。与造型直接相关的技术知识,设计师必须要掌握到一定的深度,而其他技术可以了解得浅一些。至于相关技术知识掌握到何种程度,一般来说,在技术上只要能与工程师在相同的水准上讨论、判断和评价问题就行了。具体地说,设计师应具有在构思过程中能规定所需技术的基本指标、可能性以及通过与工程师讨论能够理解并自行调整设计的能力。这是两者沟通的条件又是实现其设计可行性的条件。具有可行的方案才有价值,转到工程师手里进行技术设计。比如,设计师在进行轿车造型设计时,如果选择钢板成型,就要考虑钢板的模压、拉伸的极限;由机关盖、左右刺、棚、车门等几部分组成为宜;风挡玻璃与车体结合是选用胶贴、把合、橡胶条固定还是金属框镶嵌等方法;涂装采用怎样的方式,什么性质的漆面等等。这些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到形态的效果,它是与造型密不可分的。设计师如果不具备这些知识,一昧地追求所谓"理想的形态",其设计是难以想象的。充其量只能成为毫无技术根据的试探性劳动,从而失去设计的价值。换一个角度看,设计师不了解这些技术问题,就无法与工程师同桌讨论,往往会提出一些幼稚、古怪的问题,两者无法达成共识。所以两者的沟通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正像对牛弹琴无法共识,是因为两者之间不具有共识的条件,如果抱些草料牛就会摇头摆尾食之乐乎,其中的"草"就是两者共识的条件,那么设计师与工程师沟通的条件首先应该是在相关技术方面具有同样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设计师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在设计过程中主动有效地选择相应技术,追求技术与功能的最佳结合,从而起到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

  文  /  本站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