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与工业设计的精神

字号+ 作者/录入:3d3d 来源:www.3d3d.cn 2006-03-11 [在线反馈] 我要评论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者,是实有的物质存在,是看得见、摸得着、有形有状的东西,比如车、器、室。唯因有车、器、室实际的存在,才能够给人们利益,所以这个“有”是发挥效益的客观根据。如果没有这个“有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者,是实有的物质存在,是看得见、摸得着、有形有状的东西,比如车、器、室。唯因有车、器、室实际的存在,才能够给人们利益,所以这个“有”是发挥效益的客观根据。如果没有这个“有”可资以为利,“无”的作用便也不存在了。然而车、器、室这三者实有的利益,正借着它们中间的虚空——“无”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没有这种“无”,它们的作用便根本无从发挥了;其实不但谈不上作用的发挥,且失去它们作为车、器、室的存在价值,而不成其为车、器、室了。

它强调从实际出发,——既从“实有”的实际出发,又从“虚无”的实际出发,同时,重视此两者的利用,正是异常深刻的唯物辩证法啊!

车,因为它的毅中间虚空,便利于轮子的转动,才显示出车的运输作用;器,因为它的中间虚空,才显示器的贮存作用;室,因为它的中问虚空,才显示室的居住作用。由此可见,“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相资,原不可分。或者认为,有是体,无是用,有体以为利,无形以为用。其实,“有”与“无”,都是作为车、器、室三者之体的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有无都是车、器、室这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缺——不成其为车、器、室。所以,有无是相根、相生、相资、相用的关系,两者并行并重,而不能有所偏倚。无“有”,不成其“无”;无“无”,不成其“有”。它正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辩证法的体现。

“有”“无”两者,既都属于车、器、室之体,为此——体之两面,又,都属于车、器、室之用,为此一用借以发生的共同根据。没有车、器、室,自然是“何用之有”?但如果徒有车、器、室。而其实太过。没有它们中间的虚空,甚或虚空太少,即无“无”或“无”之不及,岂不是要失去车、器、室的应有作用吗:所以,从用来说,是有无相伤、相得、相资、相用的,两者也是并行并重,而不能有所偏倚的。

这个看来多么通俗明白的道理,它正是我国古代哲学上“体用学说,”的源头,中含至深至奥的玄机。千年来,解者多歧,聚讼纷纭。

其实,体用不二,即体即用,即用即体。有之为体,尽人皆知,无之为体,知之甚少;有之为用,尽人皆知,无之为用,知之甚少。有无皆体,无有俱用,则昧之者尤多。只因世人习于知有用有,而昧于知无用无,因而、老子特别加以揭示。

从道来说,有无俱属于道,有无惧属于体,从具体之物来说如此,从道来说也莫不如此。因为究极来看,道生万物,万物莫不从属于道。车,,器、室,有人说它们是形而下之器,形而上、形而下不过是道之有元层次,莫非道也。有元既是道与万物的一体两面,自然是并重平等的:自然不能说“有者观象,无者本体”;自然不是“无之于自然之力,可以无与也”,岂不知俗入察察,善有昧无,巧匠不但善有,且尤善无,以有衬无,以无显有,相得益彰,其用乃神;自然不单是“因其所有,用其所无”,试观器与室,其所有者,岂不包含“无”?其中虑空,正有之所为;其外实有,正无之所倚。其中其外、俱是其有,皆属于体。而其无其有,俱起作用,何独其无?老子说:“有无相生”,(二章)是从体的生发来说;有无利用,是从体的作用来说。它们都是有无相根相生,相资相倚,相反相成,且又“有无互显,有无互用”。

“体施于用,用显于利;无用,则体无所施;无利,则用无从显。用生于体,利由于用:无体,则用无所著;无用、则利无认生。而车、器、室是有与无的对立统一,唯其有生于无。故其利出于沼,不单单.是‘无’的作用。如果无‘有’,也便无‘无’,在这具体的器物中,‘无’正是‘有’的一定存在形式,有与无都是器物的组成部分。”

进一步说,无论车、器、室,本来都是没有的。它们均是人们法天之道,把握了自然规律,以人工来制造而成的,“共”、“埏”、“凿”。正是用人之力有为的表现,不然就不能使之“无中生有”。“有之以为利”的“有”,是心身劳动的产物,于是才有此车、器,、室等等以供人们的利益使用:而在制造过程中的“共”、“埏”、“凿”,也都要考虑到它们的“有”与“无”两个方面,使之有机地处于一个统一体之内,充分发挥制造器物的使用价值,从而车、器、室方成其为车、器、室。此是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也离不开“无”、而须统筹兼顾,一视同仁的。即使在其后用的过程中,亦是如此,也须无有并重。善于互补共处。比如,一个房室堆满家具摆设,没有什么虚空之处,一个人如何得以生活其中呢?“非有,则无元以致其用:非无,则有无以施其利,观于车器居室、而其则不远矣。”

有些人误解老子,以为他是反对科学文明的,因为他说了“绝学无忧”、“绝巧弃利”之类的话。殊不知老子“正言若反”,是有所指而发的。在2500年前,车的制造与使用,可算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吧?于当时,或可说是“现代化”吧?须知英国的工业革命,是始于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老子不但重视科学技术,而且是博大精深的科学家。否则,他是不可能洞晓其中的奥秘、而一语道破的。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说:“盖房子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要求。为此h人们要求一些有掩蔽的适用的空间。2500年前老子就懂得这个道理:‘当其无,有室之用。’这种内部空间是满足生产和生活要求的一种手段。”(《梁思成文集》)

意大利著名建筑学家奈尔维说:“所谓建筑,就是利用固体材料造出一个空间,以适用特定的功能要求和遮避外界风雨。”(《建筑的艺术和技术》)

世界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美国赖特,“他极推崇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常引用《道德经》中‘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来阐述他的空间概念。”(中国建筑学家汪坦)建筑学界有一个趣事:1946年,梁思成作为联合国总部建筑选址委员会的中国代表,在美国访问赖特。赖特问:“你到美国来的目的是什么?”梁答:“是来学习建筑理论的。”赖特挥手说:“回去!最好的建筑理论在中国。”接着背诵了这段话,把《老子》关于“有无相资”的这段话誉为“最好的建筑理论”,并作为校训,写在他创办的校园的墙壁上,直到今天。(引自《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我们回味往事,能不感慨万千?我们仿佛看到了老子被邀请从公元前珊瑚而来,公然登上了当代世界科学的殿堂。

“有之利,藉无之用而显;无之用,藉有之利而形。虽有无双举,而重在无,即重在无之用也。世人见有之利,而不明无之用,执于有之利,而不通于无之用,故双举之旨,在藉有以显无也,此为用在‘无’处。”

“老子举例说明:一、‘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二、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为一般人所觉察。老子特别把这‘无’的作用彰显出来。”

善为道者务要深加体会,切实把握,以之来指导心身的修炼——性命双修。

首先,身者,好比车、器、室,“有之以为利”也;心者,好比中之虚空,“无之以为用”也。不然,追逐于名利权位,向往于声色犬马,私利充塞其中,“道”怎能来居?“其主旨则仍在直指人心,宜守虚无为教。虚心之妙,无心之用,参证全在功夫。虚则空灵自在,无则寂然不动。空灵自在,则神智清明;寂然不动,则感应万干;神通发焉!神化生焉!”

其次,有无相生,有无相资。“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檄”,无欲有欲,都出之于道,服从于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不可重有忽无,不可偏无弃有。有形之身,为域中四大之…,当然重要。不有此身,何以完成其人生之使命,何有修炼之根本?无形之心,为此身之主宰,而使人成为“万物之灵”,当然重要。不有此心,何异于动物,何能迷途而知返,返朴归真而合道?有形之健康,固然可贵,无形(心)之健康,尤为可贵。因它多为人所轻忽,且多所染污,治之亦更难。有形之病患,在所必除;无形之病患,尤当倍加努力。心者,君主之官也。心病而致身病者,屡见不鲜。有形之身固当修炼,而无形之精气神,尤当修炼。(淮南子·说山训)说:“鼻之所以息;耳之所以听,终以其无用者为用矣。物莫不因其所有,用其所无,以为不信,视籁与竽。”旨哉斯言,“因其所有,用其所无”也。

第三,人体种种潜能的开发,固然可贵(但不可勉强为之);而读书明道,涤除玄鉴尤为重要。前者之有,属于道之华;后者之无,属于道之实。修炼要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才能深根固柢,长生久视,而不失其所。

第四,大道之有为法固然重要,无为法尤不可轻忽;功能日进之际固然可喜;无所感受之时,尤当重视。唯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方为来日生机勃发之基础。修炼者尤应于此若有若无、似进似退时际,善加体察,此正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  文  /  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