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中国更需要工业设计

字号+ 作者/录入:3d3d 来源:不详 2006-08-28 [在线反馈] 我要评论

“什么是工业设计”?这个问题使得众多还未涉及其中却又对此有充分的了解欲望的人们产生了迷惑的心理。不知道该以何种身份?何种方式介入其中。更有甚者认为工业设计就是简单的包装。他们不能理解什么是“工业设

    “什么是工业设计”?这个问题使得众多还未涉及其中却又对此有充分的了解欲望的人们产生了迷惑的心理。不知道该以何种身份?何种方式介入其中。更有甚者认为工业设计就是简单的包装。他们不能理解什么是“工业设计师”。他们认为:设计师必须是分行业的,比如设计玩具的叫“玩具设计师”,设计家具的叫“家具设计师”,设计汽车的叫“汽车设计师”。如果国家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尚不能理解什么是工业设计,更何况芸芸众生。
       其实,工业设计不仅仅是外观设计,现在对工业设计的理解偏狭得很,仅仅把它当成是造型设计,是个外观设计,所以它自然要去跟工艺比较,中国工业设计师基本上大部分都是一个外观造型的设计,手机卖的这么火,其实换来换去是外观。方案是人家的,专利是人家的,我们只能去换颜色换外壳。我们只是在给产品整容,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
   工业设计实际上讲的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人们的设计活动。工业革命以来出现了大分工,专门有人研究市场,专门有人研究营销,专门有人研究技术开发,专门有人研究人们的生活需求。这个时候,设计被分离出来了,这时候的设计叫工业设计。是怎么从生活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到老百姓手里。也就是所谓的低消耗,低污染。
  设计来带动企业发展是知识经济的必经之路,就是要拿知识产权和发明,而我们中国没有发明,全都是模仿和改良。所以今后下一轮的竞争就尖锐了。中国是一个模仿大国,现在国际上的一些博览会都禁止中国人进去。
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工业设计组委会的精心筹备, 2005北京国际工业设计论坛召开了。论坛着重突出了“工业设计与高科技相结合,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主题,在工业设计领域取得了相当大的反响。
首先,论坛层次非常高。论坛邀请了所有与科技和设计相关的最高层领导与会,再次,会场气氛热烈、提问踊跃、互动性强。论坛内容丰富,既有国际先进工业设计理念与经验的介绍,也有国内工业设计政策的交流、问题的探讨,极具吸引力;论坛主题明确、论坛发言人和发言主题都有力地阐述了科技与设计的紧密关系。尤其是下午的政策讨论会,作为此次论坛的特色之一,引起了全体与会人员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这是我国首次公开在国际人士和众多媒体面前,为工业设计政策征求意见,反响强烈。
      同时,论坛也满足了为广大高新技术产业机构与国内外知名设计师、设计院所提供在工业设计领域自由交流的愿望,其到了交流平台的作用。
“2005北京国际工业设计论坛”虽然已经圆满落下了帷幕,但是工业设计所带给了企业巨大的效应;工业设计在一件产品的价值里占多大成份,不大容易量化,因为它是蕴含在里边的,是一个软价值,它的含量是文化价值,是国家的机制,水平能力的一种体现。国外有些类似的比方,美国有这样一个说法,当然也不是很精确的,只是参考,企业里如果投资于技术设备更新带来了效益的话,那工业设计带来的效益是它的五倍。如果我投入一千美元在设备上带来的效益是百分之十的话,那这一千美元投给设计带来的效益将是百分之七八十,至少五六十,因为它附加值高,利润高。只能这样比方。英国的撒切尔夫人早在二十年前就说过,英国可以没有政府,但不可以没有设计。英国的成功主要是靠它的设计带动的。而中国现在连设计师的职称都没有,国家的职业行里连美容师按摩师都有,就设计师没有,只有工程师,说明只重视工程。
      工业设计是属于对现代工业产品,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进行规划设计不断创新的专业。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设计创造的成果要能充分适应,满足作为“人”的需求。人类的需求永远不会停留在某一点上,因而工业是设计也是需要“再设计”的专业。
     工业设计是科研技术成果的转化为产品,形成商品,符合需求,有益环保的核心过程;是技术创新核知识创新的着陆点;是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相互转化的系统方法。工业设计的本质是“人为事物的科学”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形成自己的工业设计能力。其原因:一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工业的发展,基本上走的是引进---仿制---批量生产---再引进---再仿制---再批量生产,简单的循环,缺乏自己的再创造。在所有现代工业产品中,极少属于我国首创。二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统购包销,供不应求,供不应求,是卖方市场,在这样的的历史条件下,也不需要工业设计。
      近二十年来,我国工业设计事业有了很大的进展。20世纪80年代初,大专院校开始设置工业设计专业;到现在,我国已有两百多所院校开设了这个专业;一批年轻的工业设计专业队伍正在我国形成;有的大企业也相继成立了工业设计部门。工业设计已开始在产品造型设计方面初见成效。由于工业设计的推进,导致企业产品造型多样化,但从社会总体看,工业设计在我国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还未能形成发达国家这个极活跃的“生产力”创造高效益的“产业”。大市场概念的实质不是以“造型”设计为主,而是以“服务”使用者为“本”。 

      因此工业设计的真正任务是对新生活方式的需求目标“定位”研究分析及由此确定的概念设计。这一主导方向就为接下来的工作找到了很好的出发点。
目前企业在“以销定产”的“小市场”机制中,迫使企业陷入了恶性循环的“一窝蜂”,“价格战”的漩涡总不能自拔。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工业设计这个方法论,所以未能在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战略中乃至“品牌”,“质量”概念中真正将“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目标作为企业盈利的更本条件,而只抓“硬件”,技术,加工质量,广告,营销和企业形象战略等这些手段和表面辉煌;不抓根本市场定位,市场目标差异化战略,即不抓工业设计,企业的技术创新就失去了目标,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最终,企业的竞争只停留在低层次上。
举个例字说明其中的弊端:发展中国家的汽车工业有两条道路:一条是韩国道路,通过自主开发,发展民族工业,成为跨国公司的竞争对手;一条以拉美国家为代表,走合资道路,沦为跨国公司的附庸。我国走的基本是第二条道路。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我国比韩国早生产汽车十几年,几大汽车集团公司至今基本没有自主开发轿车的能力。与外商合资的汽车企业愈来愈多,世界上著名的跨国公司,几乎都到中国来合资了。
建议制定鼓励自主开发的政策。包括政府优先采购自主开发的汽车;对企业减、免税费;出口给以买方信贷;共性技术,国家出面组织,并给以经费支持等。国家要奖励自主开发有重要贡献的企业家,宣传部门要重点宣传这一类企业。 

    这些都是其次,最主要的还是利用我们的技术打响我们自己的品牌,发扬民族工业归根到底还是需要工业设计。 在自主品牌时代,设计将成为商业策略的一部分,设计策略将成为企业策略的重要部分(但对于设计策略能否成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尚不得而知,这需要实践去检验)。设计也许能够在这一时期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
     汽车已不仅是单纯的代步机器,这一观点早已得到印证。上世纪初,福特的T型车曾经横扫全球。坚固、简练、平民化的低价位以及一成不变的黑色,所有这些使福特固执地认为T型车会成为人类交通史上的终极机器。福特显然没有预见到,当汽车变得随处可见以后,人们对它的要求就不会再只是一台简陋的交通工具,而更需要新颖的造型、精致内饰所带来的更高级别的享受。通用汽车的斯隆则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趋势,在他的领导之下,通用汽车创立了通用技术中心以及美术色彩组,不断推出迎合消费者更高层次需求的新车型,再辅以精明的销售策略。
由于为时尚早,我们对这种策略型的工业设计认识上不可能十分清晰。但是有些趋势我们是可以估计出来的。一是,产品形象识别成为可能,每个品牌都要有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也将体现在企业的所有产品家族成员中;二是,设计的对象会有所拓宽。中国传统向来重有形之物,轻无形之事。事与物同等重要,缩小而言,产品和服务一样值得重视。企业不光销售产品,还销售服务。既然有产品设计,为何没有服务设计?无形之事将成为未来的设计的重要对象。再将目光向远眺望,体验设计也不是没有可能。三是,设计方法上将更加强调团队合作,团队成员将来自更广阔的领域。
       事实上,由于在产业振兴与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现在许多国家已经把工业设计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纷纷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投入巨大资金,并在产业政策上给予扶持。英国设有国家设计委员会,主持全国工业设计推进工作;日本提出了“科技立国,设计开路”的国策,在通产省设有设计促进厅、设计政策厅以及产业振兴会用于推进这项工作;韩国政府更是在产业发展纲要中提出,希望到2010年成为世界设计强国。
       那么中国如果希望能通过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附加值而增强我们的综合力,那么就应该从现在开始重视工业设计,要设立专门的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并且为之提供资金来源。政府对工业设计的资金投入,也要有专项拨款、设立基金。如果能在如此环境之下,不仅能发扬本土设计还会有强大的号召力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源。
  [ftc=#37B400]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按特色定位,是我的人生三原色。[/ft]    “什么是工业设计”?这个问题使得众多还未涉及其中却又对此有充分的了解欲望的人们产生了迷惑的心理。不知道该以何种身份?何种方式介入其中。更有甚者认为工业设计就是简单的包装。他们不能理解什么是“工业设计师”。他们认为:设计师必须是分行业的,比如设计玩具的叫“玩具设计师”,设计家具的叫“家具设计师”,设计汽车的叫“汽车设计师”。如果国家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尚不能理解什么是工业设计,更何况芸芸众生。 
        其实,工业设计不仅仅是外观设计,现在对工业设计的理解偏狭得很,仅仅把它当成是造型设计,是个外观设计,所以它自然要去跟工艺比较,中国工业设计师基本上大部分都是一个外观造型的设计,手机卖的这么火,其实换来换去是外观。方案是人家的,专利是人家的,我们只能去换颜色换外壳。我们只是在给产品整容,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 
    工业设计实际上讲的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人们的设计活动。工业革命以来出现了大分工,专门有人研究市场,专门有人研究营销,专门有人研究技术开发,专门有人研究人们的生活需求。这个时候,设计被分离出来了,这时候的设计叫工业设计。是怎么从生活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到老百姓手里。也就是所谓的低消耗,低污染。 
  设计来带动企业发展是知识经济的必经之路,就是要拿知识产权和发明,而我们中国没有发明,全都是模仿和改良。所以今后下一轮的竞争就尖锐了。中国是一个模仿大国,现在国际上的一些博览会都禁止中国人进去。 
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工业设计组委会的精心筹备, 2005北京国际工业设计论坛召开了。论坛着重突出了“工业设计与高科技相结合,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主题,在工业设计领域取得了相当大的反响。 
首先,论坛层次非常高。论坛邀请了所有与科技和设计相关的最高层领导与会,再次,会场气氛热烈、提问踊跃、互动性强。论坛内容丰富,既有国际先进工业设计理念与经验的介绍,也有国内工业设计政策的交流、问题的探讨,极具吸引力;论坛主题明确、论坛发言人和发言主题都有力地阐述了科技与设计的紧密关系。尤其是下午的政策讨论会,作为此次论坛的特色之一,引起了全体与会人员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这是我国首次公开在国际人士和众多媒体面前,为工业设计政策征求意见,反响强烈。 
        同时,论坛也满足了为广大高新技术产业机构与国内外知名设计师、设计院所提供在工业设计领域自由交流的愿望,其到了交流平台的作用。 
“2005北京国际工业设计论坛”虽然已经圆满落下了帷幕,但是工业设计所带给了企业巨大的效应;工业设计在一件产品的价值里占多大成份,不大容易量化,因为它是蕴含在里边的,是一个软价值,它的含量是文化价值,是国家的机制,水平能力的一种体现。国外有些类似的比方,美国有这样一个说法,当然也不是很精确的,只是参考,企业里如果投资于技术设备更新带来了效益的话,那工业设计带来的效益是它的五倍。如果我投入一千美元在设备上带来的效益是百分之十的话,那这一千美元投给设计带来的效益将是百分之七八十,至少五六十,因为它附加值高,利润高。只能这样比方。英国的撒切尔夫人早在二十年前就说过,英国可以没有政府,但不可以没有设计。英国的成功主要是靠它的设计带动的。而中国现在连设计师的职称都没有,国家的职业行里连美容师按摩师都有,就设计师没有,只有工程师,说明只重视工程。 
      工业设计是属于对现代工业产品,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进行规划设计不断创新的专业。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设计创造的成果要能充分适应,满足作为“人”的需求。人类的需求永远不会停留在某一点上,因而工业是设计也是需要“再设计”的专业。 
     工业设计是科研技术成果的转化为产品,形成商品,符合需求,有益环保的核心过程;是技术创新核知识创新的着陆点;是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相互转化的系统方法。工业设计的本质是“人为事物的科学”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形成自己的工业设计能力。其原因:一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工业的发展,基本上走的是引进---仿制---批量生产---再引进---再仿制---再批量生产,简单的循环,缺乏自己的再创造。在所有现代工业产品中,极少属于我国首创。二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统购包销,供不应求,供不应求,是卖方市场,在这样的的历史条件下,也不需要工业设计。 
      近二十年来,我国工业设计事业有了很大的进展。20世纪80年代初,大专院校开始设置工业设计专业;到现在,我国已有两百多所院校开设了这个专业;一批年轻的工业设计专业队伍正在我国形成;有的大企业也相继成立了工业设计部门。工业设计已开始在产品造型设计方面初见成效。由于工业设计的推进,导致企业产品造型多样化,但从社会总体看,工业设计在我国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还未能形成发达国家这个极活跃的“生产力”创造高效益的“产业”。大市场概念的实质不是以“造型”设计为主,而是以“服务”使用者为“本”。  

      因此工业设计的真正任务是对新生活方式的需求目标“定位”研究分析及由此确定的概念设计。这一主导方向就为接下来的工作找到了很好的出发点。 
目前企业在“以销定产”的“小市场”机制中,迫使企业陷入了恶性循环的“一窝蜂”,“价格战”的漩涡总不能自拔。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工业设计这个方法论,所以未能在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战略中乃至“品牌”,“质量”概念中真正将“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目标作为企业盈利的更本条件,而只抓“硬件”,技术,加工质量,广告,营销和企业形象战略等这些手段和表面辉煌;不抓根本市场定位,市场目标差异化战略,即不抓工业设计,企业的技术创新就失去了目标,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最终,企业的竞争只停留在低层次上。 
举个例字说明其中的弊端:发展中国家的汽车工业有两条道路:一条是韩国道路,通过自主开发,发展民族工业,成为跨国公司的竞争对手;一条以拉美国家为代表,走合资道路,沦为跨国公司的附庸。我国走的基本是第二条道路。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我国比韩国早生产汽车十几年,几大汽车集团公司至今基本没有自主开发轿车的能力。与外商合资的汽车企业愈来愈多,世界上著名的跨国公司,几乎都到中国来合资了。 
建议制定鼓励自主开发的政策。包括政府优先采购自主开发的汽车;对企业减、免税费;出口给以买方信贷;共性技术,国家出面组织,并给以经费支持等。国家要奖励自主开发有重要贡献的企业家,宣传部门要重点宣传这一类企业。  

    这些都是其次,最主要的还是利用我们的技术打响我们自己的品牌,发扬民族工业归根到底还是需要工业设计。 在自主品牌时代,设计将成为商业策略的一部分,设计策略将成为企业策略的重要部分(但对于设计策略能否成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尚不得而知,这需要实践去检验)。设计也许能够在这一时期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 
     汽车已不仅是单纯的代步机器,这一观点早已得到印证。上世纪初,福特的T型车曾经横扫全球。坚固、简练、平民化的低价位以及一成不变的黑色,所有这些使福特固执地认为T型车会成为人类交通史上的终极机器。福特显然没有预见到,当汽车变得随处可见以后,人们对它的要求就不会再只是一台简陋的交通工具,而更需要新颖的造型、精致内饰所带来的更高级别的享受。通用汽车的斯隆则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趋势,在他的领导之下,通用汽车创立了通用技术中心以及美术色彩组,不断推出迎合消费者更高层次需求的新车型,再辅以精明的销售策略。 
由于为时尚早,我们对这种策略型的工业设计认识上不可能十分清晰。但是有些趋势我们是可以估计出来的。一是,产品形象识别成为可能,每个品牌都要有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也将体现在企业的所有产品家族成员中;二是,设计的对象会有所拓宽。中国传统向来重有形之物,轻无形之事。事与物同等重要,缩小而言,产品和服务一样值得重视。企业不光销售产品,还销售服务。既然有产品设计,为何没有服务设计?无形之事将成为未来的设计的重要对象。再将目光向远眺望,体验设计也不是没有可能。三是,设计方法上将更加强调团队合作,团队成员将来自更广阔的领域。 
       事实上,由于在产业振兴与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现在许多国家已经把工业设计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纷纷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投入巨大资金,并在产业政策上给予扶持。英国设有国家设计委员会,主持全国工业设计推进工作;日本提出了“科技立国,设计开路”的国策,在通产省设有设计促进厅、设计政策厅以及产业振兴会用于推进这项工作;韩国政府更是在产业发展纲要中提出,希望到2010年成为世界设计强国。 
       那么中国如果希望能通过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附加值而增强我们的综合力,那么就应该从现在开始重视工业设计,要设立专门的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并且为之提供资金来源。政府对工业设计的资金投入,也要有专项拨款、设立基金。如果能在如此环境之下,不仅能发扬本土设计还会有强大的号召力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源。  

  文  /  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