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程正报告——作为一个设计师的感受

字号+ 作者/录入:3d3d 来源:www.3d3d.cn 2006-03-04 [在线反馈] 我要评论

当汽车车身设计师已经是我自己一生的职业,回想一下自己对这一门专业虽然不能不算
热爱,但是客观的事实一直没有使自己的生活和汽车这种自己从小就喜爱的东西存在着
任何联系。特别是当前在我所生活的社会里很多

汽车车身设计师已经是我自己一生的职业,回想一下自己对这一门专业虽然不能不算 
热爱,但是客观的事实一直没有使自己的生活和汽车这种自己从小就喜爱的东西存在着 
任何联系。特别是当前在我所生活的社会里很多人已开始有机会私人拥有汽车,这对我 
来讲不能不是一种诱惑和刺激。所幸的是,现在的事实对我来讲;有与没有汽车已经不 
至于影响我生活的快乐,但是我自己干了一辈子的专业倒反过来成为我自己的莫大享受 
。我热爱这个专业,并且自己一辈子的努力工作赢得了对与这个专业的深刻理解和能力 
。 
在我冷静的时候自己已经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如今我已是残阳西垂的最后余辉时刻,我 
应当把自己工作所得到的认识、经验留给后人,使它们成为来人的能力和财富。下面几 
个问题是我自己在多年生活和工作中有切身体会的几点: 

什么是设计? 
在工程技术范畴内,有人认为;用图纸表达一种可以解决某个技术作用的机件,并且 
这些图纸成为生产的依据,创作这些图纸活动的过程就叫“设计”。但是我认为这个定 
义并没有准确地说出“设计”所包含的不同设计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意识的差异,不 
同人的不同主观世界,必然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不同人的主观上的差异 
,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必然完全不一样。由此使设计与设计之间千差万别,存在着 
水平高低之分。 
在我们熟知的笑话中;“愚人拿着长竹竿过城门”;“为大、小两支猫,在墙上开大、 
小两个洞”;“为了看天气情况,在雨伞上开一个洞”……等等,在工程问题中并非绝 
无仅有。其实这些笑话的故事在最简单的逻辑上并没有错,只不过把最简单的推理不经 
合理的安排使之成为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人的性格、生活习惯、文化品位都直接决定 
着设计的构思。所以我们要谈论设计,就不得不谈论哲学。也许有人觉得“哲学” 
这两个字眼太大了。其实不然,我们在生活中自己去处理的一切事情无论大小都直接受 
我们自己“哲学”的支配,想躲开也办不到。不过在生活琐事中有时矛盾错综复杂,哲 
理的性质被掩盖,好像是事物之必然,说不出什么哲学道理。而如果自己真要较真,把 
一切都分析到底,那肯定就会看出自己处理任何事物都受着自己的哲学的支配。自己的 
哲学一定决定着自己的性格和自己的见解,所以也决定着自己的设计。 
人在一定的哲学的支配下,还存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同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同 
。由此产生了事物的千差万别。世界上的多彩也许就是这个原因。这就决定了在相同的 
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设计。 
讲到这里,我认为对于设计工作的实际性质已经可以使人清楚地看出来;它和一切 
艺术品一样,在一个相同的客观主题面前,不同画家的作品完全不可能一样。艺术品受 
艺术家的艺术水平和自己的个性差别而异,工程的设计也同样受设计师的技术水平和他 
的个性差异而难于相同。 
所以我认为设计并不是一张图纸所表达的几何形状,而在这个形状的里面包含着更 
多的是人的头脑里的思维产物,设计所表达的主要东西是设计师的哲学理念。而这种理 
念并不一定用文字或图形直接表达出来。 



设计的构思是怎样形成的? 
构思的形成必须在设计师自己的头脑里对所要进行设计的内容具有清楚的、全面的 
了解和掌握,否则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设计构思。 
我认为;一件完整的设计,其构思的形成是渐变而不是突变。和人类的认识事物过程一 
样,认识,特别是对较复杂事物的认识,有了第一步才会有第二步。当然这决不是机械 
的逻辑。有时第一步的认识的结果的成功和失败是导致第二步认识的出现原因,并且很 
多时会反复的。 
设计成功或失败的反复是设计发展的正常过程,并且这种反复的发展是一种螺旋线 
上升形式的,而不是简单的重复。一种设计的成功或失败完全可能使我们的构思走向成 
熟。如果我们对一次设计的成功或失败认真地思考,必然可以成为下一个设计构思的形 
成和发展,除了粗心大意之外这些经历总不会是徒然的。意大利的车身设计大师——恩 
里科. 富米亚在一篇他的学术报告中曾说过;“…..据我看一个极有技巧的人,在匆忙 
中想表现出一件强烈的设计意愿,但那——下第一笔时,我们就要出色——是有能力而 
不明智的!“,”一个设计的概念是一件地道的研究探索过程,按其性质来说需要一定 
时间去调整,试验这些难于预先可以估计到的问题。…“。 
我认为;上面的两句话把设计构思形成和发展的性质与规律已经表达得十分明确了 
。特别对他所说一个设计概念需要一定时间去调整。这个调整就是概念中的各个因素的 
矛盾,统一,协调,平衡,一次再一次地逼近正确,最后达到完美。 
另外一点,我认为就是一项设计的概念必须使之实现,成为物质状态,也可以叫“ 
物化”。只有物化以后设计的真实状态才可以受到检验,得到证实。 
有一点,那就是在设计的构思阶段设计师应当理智地敢于自我否定。因为这种否定不 
是推翻,破坏,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往前跨进了一大步。我曾遇到过很多人在自己的设 
计方案前设法维护自己的见解,故步自封,其结果是自己被禁锢,难得向前走一步,最 
后失去时机导致失败。据说在日本开发一个新车型时车身造型方案时绘制初步的效果图 
要超过一千张,经历几轮的筛选,从千张中挑出两三个方案,去制作模型。我认为他们 
这么做决不能是领导人或设计师的个人爱好所致,他们是在经历构思的反复,深化,再 
反复,再深化的提炼上升阶段。我深信在他们那样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决不会轻易 
地做蠢事。 
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设计构思的形成规律,而后自由自在地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使 
出自己的全部力量。正如只有熟知水性的人,他才可以在大海里畅游,否则只有游泳者 
自己受罪,甚至被淹死。 



怎样衡量设计的先进? 
我认为;衡量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标准尺度都是相对的,所谓的“好”就是“恰倒好 
处”。有了需要,才有要求;有了要求,才会感到满足。这是最简单和原始的逻辑。设 
计的最佳状态是正好与要解决的矛盾相吻合,但决不是说“一切不留余地”。余地是为 
了弥补人们预料不到的需要份额,所储备的必要空间。 
在造型设计中,最应当避免的是“多余”、“过分”。“多余与过分”实际上和“ 
短缺与不足”一样都使人感到遗憾。英文中“Exact”一词的确切意义就是这个意思。锦 
上添的那个”花“ 和画蛇添的那个”足“,都应当豪不犹豫地予以消除。因为这些”花 
“和”足“只能坏事,没有一点好处。 
有些人把“简练”和“简单”相混淆;其实“简练“是表示我们可以把一件复 
杂的事物经过归纳合并的手法成为极容易表达和解决的事物;而“简单”则是处于较原 
始、单纯的状态。这两者之间有截然不同的内涵。我记得,在“文革”时代,有很多人 
批判我的设计中追求“简练”是我思想中崇拜西方资产阶级美学的“现代派倾向”,所 
以从那以后我不得不对这个问题下了一些功夫,以后我才真正明白了这一条道理。也许 
,在此我应当深深感谢他们从另一个方面帮助了我的进步。 
我认为;一切衡量工程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准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存在的 
真实出发。世界上很多东西在其他国家可能是十分适合的,但那些东西并不一定对于我 
们实际情况也适合,用他们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东西更没有道理。譬如在欧美国家中宫 
廷上层人士所穿的晚礼服不应说是不美,但是如果在我们当前的社会活动中,有一个人 
穿着那样的晚礼服,我想一定被别人看成是“有点神经病“!不是么?可惜,这件事搬 
到设计中来,为什么就没有人感觉“奇怪”? 
在现代化的大潮中我们有不少的设计工作大胆模仿、抄袭西洋发达国家的东西 
,在工程的设计中,这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是我认为我们仍应模仿、抄袭得聪明一点 
,少走些弯路。模仿和抄袭之前应当先想一想是否对我们自己的条件是否实际需要。等 
于我们去买东西,即使自己手中有钱,商店的货也好,但买或不买还应决定于我们自己 
需要或不需要。自己不需要的好货,即使便宜到家,买回来放在家里也是废物,白白占 
地方,除了碍事、招致尘土之外没有一点用处。最明显的一个例子;目前我们设计汽车 
的内饰力求华丽、高贵;地毯、窗纱、酒吧、彩电…….,这些东西在我们自己的日常生 
活中也并非须臾不可离身,为什么我们坐汽车的那么一会儿时间里偏偏离不开它们,难 
道只是为了摆阔气?因为人在车内怕把地踩脏,不得不神经紧张地,恨不得把自己的泥 
脚留在车外边,福兮?祸兮? 
从上面的几点来看,设计是不是人们逻辑思想的体现?它们决不仅只是技术手段 
!衡量设计的标准必须用“实事求是”这一条准则,体现出标准的相对性。 

怎样看待技术知识? 
我认为把技术知识看成物质,可以占有的想法是最愚蠢的。不错,现在的世界上几乎一 
切东西都是商品,这样,技术知识当然也不例外。虽然在人类社会中,一个人可以由于 
自己具有某一种知识或特长而用它们作为自己的工具优势而使自己取得较高的地位及收 
获已经是十分自然的因果道理。但是一个人自己的技术知识决不会由于把它严密地收藏 
和禁锢而可以像一块金子和宝石一样永久保存下去。一个人自己的技术知识如果没有使 
用就完全等于根本没有。实际上等于并未占有,更谈不到它会产生利润效益;况且技术 
知识完全不能和图画或音乐唱片一样,平时收起来,自己想看、想听随时可以拿出来欣 
赏,去娱乐享受。 
从这个理念出发如何看待技术知识就必然导致一个人自己是积极勇敢地去承担一切可 
能承担的任务,去使用自己所有的知识能力;还是消极保守地生怕自己吃亏,躲避一切 
可能自己去承担的任务,怕自己的知识被别人学走,失去自己的优势,两种截然不同的 
生活和做人的态度。 
我还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用则有,不用则无;越用越多,放起来不用根本保 
持不住,和太阳底下的冰一样,一会儿就会化为乌有。有时当别人向我提问一个问题时 
,我会毫不犹豫地去解答,在解答之中自己时常发现很多原来自己并非十分清楚的东西 
,经过对别人的解答不止对方懂了,自己也真正把原来糊涂的地方弄清楚了。这样,受 
益最多的是自己,同时使很多人免去存在和自己原来保有相同的糊涂观点。 
这一点,作为经验来谈,也许使人可能觉得太幼稚了吧,但是我自己体会到就 
是这一点,如果真从自己的哲学思想里建立正确的观点,并非真正容易, 而如果自己的 
哲学观点存在着那样的狭义的短见,这个人就一定无可能做出任何伟大的事业。 




怎样自学? 
由于工程领域的技术知识凭一个人可以在学校中学习到的东西决不可能适应参加 
工作以后职务上的需要,所以,作为一个设计师,自己一辈子的进步全靠自己平时的自 
学。所以“自学” 是我们设计师一辈子的事,只要活着,工作一天就要学习一天。当然 
我所讲的自学并不是说每天拿著书本,趴在书桌边,手里拿着笔做笔记。 我认为设计师 
的学习就是指使自己对于任何一件事从“不懂”,经过自己的观察、思考、询问、尝试 
、实践使自己成为“懂”;不拘形式,不限时间。总的来讲是这样,而平时对于自学还 
要一定的时间,沉下心来,专注地看书,自己写笔记,对于任何一点看或写的东西必须 
自己真正弄懂,千万不要似懂非懂。否则自己没有从思想上吸收等于没学。 
有时在生活中忽然遇到一个问题甚至是一个生词,自己不懂而认为应该弄懂, 
这时如果可能就立即把它写下来或去翻字典。往往这种情况学到的东西很容易记住。我 
自己的经验,在看英文电视新闻节目时遇到过许多与时事有关的词汇,而平时根本没有 
机会接触这些词汇,从看电视新闻节目学习,几乎成为我唯一学到这一类词汇的机会。 
学习问题的另外一点就是;学习必须放下架子。所谓“放下架子”就是千万不要 
认为;自己提了这样的问题是否会叫别人看不起?中国的古训云:“不耻下问”,毛主 
席说;“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不懂并不可耻”。现在到我们自己该实施这些 
做人的大道理的时候了!我自己在以往的生活中确实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我被别人嘲笑 
过多次,但是事后别人的笑声过后,自己内心非常坦然愉快,几乎可以成为自己的一种 
享受。 
对于任何人来讲,在学习中最宝贵的,也是学习成败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毅 
力。毅力可以说是完全来自自己一方,外力的影响不能说没有,但外力影响起不了独立 
的作用。我处理自己缺乏毅力的问题时最有效的办法是;在遇到工作或学习的低潮时, 
冷静地回忆一下自己在高潮时的心态、言语,把它们拿出来和当前的心态和语言对比。 
这时不难发现自己的退却,多数时候自己可以看出自己的气馁的理由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这样想了之后一般是可以使自己重新鼓起勇气,一次不成,多想几次。说实话,这就 
是我经过多次实践的内心活动,并且感到确实行之有效。 
学习对任何人来讲都有一个共同的难题,那就是怎样挤出一定的时间,特别是对 
成年的在职人员。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目前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所应用的一切知识 
或技能可以说都不是自己在学校时代所学的东西,所以我的学习和挤时间一直是“同意 
词”。 我自己的时间安排上,在头脑中有一个准则;利用每一小段的零碎时间,我平时 
几乎没有“无所事事”(英文为:idling)的状态,即使任何人可以发现我是在静止, 
可是实际我是在想什么,也许所想的是没有鲜明标题的话题,甚至在听音乐,也可能是 
回忆。我认为人的头脑不可能有真正的真空状态;有人说:“什么都不想地呆着”, 我 
认为那是办不到的,“什么都不想”实际是在“想什么“。如果学习的时间问题解决了 
,剩下的只有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学了。 


关于如何收集和对待资料? 
在工程技术领域资料是任何时也离不开的东西,工程技术的工作内容很少是自己去 
首创、发明,而绝大多数是对自己所知道的东西的组合、安排与改造而后形成新的事物 
。为了使用资料的不时之用,就必须平时经常的积累。占有的资料越多,在设计任务之 
前就越主动,越多使用时的选择自由。 
作为一个设计师除了收集资料以外就是怎样管理和掌握资料,不经有效的管理 
,未被设计师掌握的技术资料没有任何价值,无异于故纸堆。我所说的“管理和掌握” 
不是指登记、造册、装订,而首先是自己看懂(不一定要细读,背诵,)在自己的头脑 
里要有一个清楚的印象,这些资料可以促进对问题的思考,也可以作为思考问题的依据 
或借鉴。 
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切忌把自己的知识与资料看成私有,其实这样做是最愚蠢 
和卑贱的。技术资料之所以不可能私有是因为它们不是物质,不通过人头脑的转化资料 
自己不可能促进或产生任何变格。想去占有资料,实际只能占有那一堆废纸,一文不值 
。平时自己主动地向别人提供资料,帮助了别人更加强自己使用资料的能力和效率。这 
才达到占有技术资料的目的。 
对学习的发展的进程问题,我深信;学习的发展进程是“渐进”,而决没有“ 
突变”。对某一个问题的了解、掌握有可能在一定的阶段出现一种带有爆破性的飞跃, 
但对于学习的整体进程从来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突变。我认为学习之前如果自己思想上没 
有这种认识,并且总期望学习进程越快越好,总希望有一刻会头脑里“豁然开朗”,“ 
一步登天”,其实这纯粹是主观愿望,难于到来。如果自己在学习进程中;迈一步,看 
一眼,觉得似乎老看不到自己走过的路程,如此很容易使人失去兴趣和劲头,不会对自 
己的努力有积极的意义。中国的佛学中有一句箴言:“只云耕种,不问收获”,我想, 
其意就是告诉人们只去注意自己的努力,不要老去计算自己的收益,老去计算自己的收 
益只能使自己感到不满足,甚至失去信心,而决无实效。 




培养个人的爱好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因而每一个人也必然有自己的爱好。在当前的 
社会生活中往往存在一种看法,认为;爱好不一定是这个人的正业,爱好还可能使自己 
在时间和精力方面都会分散。当然,如果不正确地使用自己的时间或精力就会产生分神 
,不能集中精力。但我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只有一个方面的生活,其余都不予置理。如果 
连一件事都不热爱,那么对自己的本职也必然冷漠无情,这样做人还有什么价值? 
爱好不一定是属于消遣的范围,我认为;“爱好”意味着对某一种事物的专注与 
追求。专注与追求必然要求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精力,所以我们必然由此 

使自己心神贯注,集中精力,而这样一来我们已经处于有一定方向的发展,而不是毫无 
目的的涣散的状态。这无疑问对于我们的生命是健康而有效率的事。 






在自己思想里确立两个观点 
——价值观,幸福观 
其实在我们自己思想里对很多事物的规律和准则都有自己的一定看法,只不过我们 
作为一个设计师,在我们的任何工作成果中都蕴藏着我们自己的思想理念,所以我们有 
必要对几种观点应特别予以着重明确,以使我们的设计工作可以体现在正确的思想体系 
之内。 
以我自己的切身经验,我感到下面两个观点值得我们更认真一些地去探索; 
价值观 
价值观决定我们对所去追求的事和物的方向和决定自己可能付出的代价。但是什 
么东西是有价值的;什么东西是没有价值的,对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标准。 
在目前的社会上有些人往往把“价值”和“价格”的概念混淆,其实这是一个极 
大的错误。而这个错误的产生原因就是价值观不同的结果。很多昂贵的东西无疑属于高 
价格,但完全可能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如同纯金的头饰,奇禽怪兽的宴席,淫秽有害的 
消遣品,等等,它们的高价格正隐藏着它们的低价值。很多社会上流行的时尚事物使很 
多人去盲目地追求,有理智,有情操、高格调的人们看了不免感到讨厌、呕心。试问, 
我们能说那些事物有价值吗?由此我们看清价值观对于不同人所起到的支配作用。不言 
而喻,一位设计师如果抱有不正确的价值观他的设计所追求的目的将是什么样子的?价 
值观无疑有着鲜明的阶级性,也可以说就是阶级性决定了价值观。我自己活到这么大年 
纪才真实地体会到这一条真理。但这一条真理使我聪明和清醒了许多。 

幸福观 
幸福观是决定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在生活中的“苦”与“乐”,从而引导自己去做 
什么样的事情。关于人生的苦与乐在客观上是有一定标准的,但不同的幸福观将使我们 
去做出不同的选择。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也许对很多人似乎不容易一下子说清楚, 
梁启超先生对此问题曾说;“……人生最大的快乐是自己做完一件事情。…”,我想, 
如果在一件事情之前再加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则更为确切。 
在世俗的社会生活里很多人把个人的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的满足看成是幸福, 
但这种观点把人类生存的意义降低得太过分了。其实事实上人类正常而适当的个人的物 
质享受与个人的欲望并不是那么难于得到满足的, 并且一旦这些得到满足之后,自己的 
精神上就会感到空虚,又感到不满足,这样下去永久达不到幸福之感,永久也找不到真 
正的幸福。我认为;真正的幸福是主观的希望和自己的努力在客观的现实中得到实现, 
成为人类的一件有价值的事业。一旦得到这方面的满足,其他个人的享受、利益欲望等 
等早被看成是比较微不足道的,与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上的满足所感到的幸福是不成比 
例的。我认为如果确立了这种的幸福观,我们就比较容易感到自己的幸福,生活也自然 
充实、快乐。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阿Q精神”,不过如果阿Q有这种精神,他的确值得 
人类崇拜。 




培养自己知识面与趣味的宽广 
作为设计师,自己的知识与趣味直接影响自己的设计思路。世界上的事诸多有机的 
联系和雷同,一个设计师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只局限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范围圈内,就会 
把事情越想越窄。“三句话不离本行”。这样的人难得有所创造,历史上几乎没有例外 
。 
我们主张自己知识面与趣味宽广并非主张人人都作“万金油”。自己的专业的精 
通深度等于大树的根,根深才可能叶茂,自己的能力与事业才可能高大。我们只有从宽 
广的知识面上才可以得到在专业里难得的启示,才有可能使我们超越自己专业范围的“ 
一般”,而突出。知识与趣味必然是一致的,没有某一方面的知识,就很难有那一方面 
的趣味;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也很难使自己在这方面进取,有所创造。 

上面的感受都是我自己长期以来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切身体会,决不是“冠冕文 
章”。也许这些观点不容易和哲学思想的系统理论联系起来,不过我确信自己的实践已 
使我自己深信这些道理,而不需美言。 
我之所以要把它们写下来是因为;这些观点、知识不应当只属于我自己,它们既 
是我的亲身体验,同时也是多少其他人的劳动付出换回来的。我决不应把它们视为己有 
,让它们无声无息地消灭。 
一切为了我们的祖国! 一切为了我们的共同事业!
  文  /  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